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07/09小学语文:二年级课外阅读练习题大全!题型全
- 07/08得语文者得天下,小学阶段学好语文,提升课外
- 07/08学好语文的功夫不在课外,而是课内阅读训练目
- 06/29创意科普核知识 高校学生课外“核+X”创意大赛
- 06/27创意科普核知识 高校学生课外“核+X”创意大赛
儿童写作需促进真我表达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后,“语言文字运用”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儿童写作也受到了相应的重视。关于写作的“定义”很多,但基本可以分为两层:从表层看,写作是一种表情达意、交流信息的行为;在深层上,写作又是一种生命生存的形式、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写作就是对生命秩序的创生行为,写作行为具有一定的生命性、哲学性,是人类运用书面语言文字创生生命生存之自由秩序的建筑的行为、活动。[1]写作既然是生命生存的一种形式,那么自然也应体现生命的自由,这种自由,应该是一种“真我”的存在形式,是写作主体“真我”的展现。受环境影响较少的儿童的写作,更应如此。
一、什么是儿童写作中的“真我”表达
华德福教育创始人鲁道夫·斯坦纳认为,每一个儿童的成长过程都是一个奇迹展开的过程,是个体独一无二的个性展现和增长的过程,“真我”是隐藏在个体内的人的体质特征。因此,他认为教育应强调以人为本,顺应人的生理和意识发展,引导人寻找真正的自我(即“真我”),唤起个体对生活和自我的观察和判断,并给予自己生命以意义和方向。[2]华德福教育理念应该给我们深刻的启发,儿童写作应是内部心灵呈现的过程,是儿童个体生命通过书面语言展开的过程,这个过程应当得到隐藏在幕后的“真我”的控制。
海德格尔论述道,真我就是脱离“在世界之中”的孤独,超越由于“闲言”“好奇”“两可”而导致的“沉沦”状态,“真我”是一个先行者。海德格尔同时认为,诗和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是“神性”降临的场所,是“真我”得以栖居和恢复的场地。[3]儿童写作的过程是一种语言游戏的过程,是一种追求“艺术”和“诗”的过程,在儿童的写作过程中,儿童应超越孤独,而不应处于“沉沦”状态,他应该感到自己的“神性”,感到自己的“真我”。
拉康的镜像理论这样说,“真我”是由他者介入而异化分裂的真相,“真我”一直是一种在场的“缺场”,被虚假的自我遮蔽着:自我就是他者。“真我”需要认同,而这种认同是经过与周遭环境的互动来确立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意识。[4]自儿童从镜子里欣赏自己开始,他们就在不断地想象着“真我”,儿童写作的过程,其实也是对“真我”的探求过程,无论儿童写作的内容是什么,都是对“我是谁”“我将到哪里去”的一种拷问。也许,正如拉康所说,“真我”是一种“不可能”,但这绝不妨碍儿童对“真我”的探求。
由此,儿童写作中的“真我”表达,就是在儿童写作中对个体独特生理与意识发展的顺应,从而体现他们超越“沉沦”处境的“神性”,最终获得一种对生命“真相”的探索和言说。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其原因就是他一直能够顺应自己的思维,他们还少有环境的渗透,他们是天生的万物有灵者,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深处,一直在思考着生命的真相(我是谁?我将到哪里去?)问题。而这些问题,他们是很希望在他们的书面文字,也就是他们的写作中提问并尝试回答的。
二、在儿童写作中“真我”表达的现状
然而事实是,当下中国的儿童写作,“真我”不仅被蒙蔽着,甚至已经不是缺场,而是根本就被遗失了。这跟儿童当下的阅读与写作课堂及课外语文生活方式、模式都不无关系。
1.阅读课堂,儿童生活在控制中
(1)侵犯性阅读课堂。侵犯性阅读方式的主角主要是教师。当下阅读教学中的教师正如弗莱雷在他的《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提到的文化侵犯者,弗莱雷说:“侵犯者对另一群体的文化侵犯,无视后者的文化潜力。他们把自己的世界观强加于受侵犯者身上,通过压制他们的表达来抑制受侵犯者的创造力。”[5]当下语文教学界,似乎很多教师都喜欢并急于表现自己的思想,甚至出现了“某某语文”的阅读教学流派,这些流派都以教师个人希望语文是什么样子,希望学了他们教的语文后孩子们应该成为什么样子为旨归。当语文教学形成流派之后,我们很难相信教师不会对孩子构成侵犯。某某流派的阅读教学,一定是以剥夺孩子的“文化潜力”为前提、为代价的。
(2)趋同性阅读课堂。自2001年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育界一直在强调孩子的个性化阅读问题。然而,这一理念并没有在深层次上影响孩子们的阅读行为。既然强调个性化,那么,课堂上应该呈现出多元化的阅读图景,但我们还没能欣赏到。
文章来源:《课外语文》 网址: http://www.kwywzzs.cn/qikandaodu/2021/0717/1067.html
上一篇:小议地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下一篇:新时代劳动教育视角下外语类人才培养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