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07/09小学语文:二年级课外阅读练习题大全!题型全
- 07/08得语文者得天下,小学阶段学好语文,提升课外
- 07/08学好语文的功夫不在课外,而是课内阅读训练目
- 06/29创意科普核知识 高校学生课外“核+X”创意大赛
- 06/27创意科普核知识 高校学生课外“核+X”创意大赛
小议地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文化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地域特点的一种独特文化,具有独特性。广西有壮、汉、瑶、苗等12个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生活在广西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我们享受着广西文化带来的美好。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不仅要教会学生文本的知识,也要让学生们在熟悉的文化中感悟,为了把文本知识和地域文化结合起来,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多年的尝试,下面主要从课内语文和课外语文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地域文化在课内语文中的作用
1.导入。课堂上的导入内容,是师生寻找共鸣的起点,也是把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拉近的方式。生活在广西的学生,对广西的风景名胜并不陌生,也许每一处都去过的人不多,但提及时可能会想起。为了上好吴冠中先生的《桥之美》这篇小品文,我把广西柳州的程阳风雨桥作为导入的内容,配上图片,让学生描述看到的风雨桥,来自柳州的学生可乐坏了,自己家乡的桥能在课堂上出现,他们在描述时满是自豪感,感染了同学,顺利地导入课文。广西有许多历史悠久的桥,是广西建筑文化的一块瑰宝,其他文化非常丰富,在与文本内容相关时,选择学生熟悉的文化导入,收效不错。
2.识事。著名的语文教师袁微子先生认为读懂课文的方法就是“识事、达义、练文”。识事,即为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除了介绍作者,疏通字词,还应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有时候可以借助所处的地域文化帮助理解。有一次上的课文是沈从文先生的《云南的歌会》,有部分学生不理解的内容是: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比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我没有立刻解释,而是提到了我们广西的“三月三”歌圩节,请部分学生谈谈自己了解的这个节日,特别是对歌场面。这样,刚才不明白的学生也纷纷参与到议论中,不时有人发出这样的声音:“哦,我想起来了”、“哎呀,我竟然没想到”、“哦,我明白了”。云南和广西都是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的许多风俗等有相似之处,云南的歌会和广西的歌圩有相同之处,熟悉广西的歌圩,便不难理解云南的歌会。
3.达义。达义,即感悟课文的人文主题。如课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主要讲沈从文先生在逆境中学会勇敢乐观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同时为他以后的创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很多学生对《边城》不陌生,可对作者沈从文先生了解得还不多,不够深入。虽然课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让大家记得了沈从文先生,也有所触动,但要加深印象,再次感悟课文的人文主题,让学生被这类在逆境中乐观的人感染,还需多一点推力。广西的名人很多,他们中很多人和沈从文先生一样,有过坎坷的人生,战胜种种困难,这些广西名人,也可以激励学生前行。
4.练文。练文,即挖掘课文的语言运用。学习一篇课文,除了读懂课文,感悟主题,从中挖掘可用的内容展开练习,有利于知识的巩固。每篇课文,内容、体裁等不同,可挖掘运用的也不同。可以是字,是词,也可以是句子、段落等。如冰心女士的《观舞记—献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这是一篇如诗似画的散文,作者用清词丽句、饱含情意的艺术语言,绘声绘色地记下了两位舞蹈家的风姿。这篇课文,可以挖掘运用的语言很多,要加强这方面的锻炼,可以借鉴此文去写广西的舞蹈。广西的民族舞蹈种类繁多,学生接触的广西舞蹈不少,真正用文字去描写的人很少,这篇课文刚好给学生一个练笔机会。
5.唤醒。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唤醒学生的生命感、价值感是老师的责任,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我非常注重这一点。有一次语文课上我问学生:“你们知道刘三姐的故事吗?”他们都说知道。“那你们知道电影《寻找刘三姐》由谁主演吗?”很多学生很茫然。当我说是由苏有朋和黄圣依主演时,大家更惊讶了。也许他们惊讶的是怎么会有那么大牌的明星来广西拍刘三姐的电影,可事实就是如此。我告诉学生,刘三姐的故事、传说、电影、彩调剧、歌曲、实景演出、音乐剧、茶园等构成了“刘三姐文化”,这是一代代人创新发展的结果,是广西人的骄傲,每个人都有创造力,但这要努力挖掘,在充满信心的生活里实现生命的价值。
文章来源:《课外语文》 网址: http://www.kwywzzs.cn/qikandaodu/2021/0715/1066.html
上一篇:浅谈语文课外阅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下一篇:儿童写作需促进真我表达